原创潍柴高热效率发动机连破世界纪录传递了哪些信号_车家号_发现车生活_汽车之家
发布时间: 2023-11-21 23:29:03    作者:米乐体育m6


  2022年11月20日,潍柴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2.28%柴油机和54.16%天然气发动机商业化产品。这是潍柴三年内第三次刷新全球商业化柴油机的本体热效率极限,实现了柴油机热效率的“三级跳”;这也是天然气发动机热效率首次超越柴油机,成为了热效率最高的热力机械。潍柴此次两刷新本体热效率世界纪录,标志着全球内燃机领域又迎来一个里程碑式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柴油机问世125年来,全球行业科技工作人员始终把热效率的提升作为毕生追求的梦想。2020年9月,潍柴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0.23%的柴油机;2022年1月,潍柴再次将柴油机本体热效率提升到51.09%;2022年11月,潍柴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2.28%柴油机,持续引领全球内燃机行业。

  何为发动机本体热效率?即不依靠余热回收装置,将柴油燃烧的能量转化成发动机有效输出功的比例。

  业界将潍柴发动机热效率成果比作“天花板效应”,全球市场主流柴油机产品的平均热效率为46%,潍柴发动机热效率从50.23%到51.09%再到52.28%,向上攀登的每一步都比上一次有更大的挑战。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瞩目的成绩,跟潍柴的研发战略布局有关。据悉,2022年潍柴发动机板块的研发费占出售的收益的比值差不多是9%,前几年在6%左右。

  热效率提升可大幅度提高发动机经济性能和环保性能。与46%热效率的市场主流产品相比,52.28%本体热效率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可实现油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2%。每年可为我国节油1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0万吨。

  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2.28%柴油机和54.16%天然气发动机后,潍柴尽快将其推向市场。据了解,自2020年发布全球首款50.23%本体热效率发动机以来,潍柴已将高热效率柴油机技术应用到H系列和T系列高端大马力发动机产品上,成为潍柴提升重卡发动机市场占有率的“杀手锏”。潍柴方面介绍,潍柴重卡发动机的占有率今年预计会接近33%,接下来将全力冲刺明年占有率超过35%,争取用两三年的时间达到40%。

  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本质是节能环保,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内燃机总实力的标志。这些年持续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让产品升级换代,使得潍柴的发动机在行业内有着非常明显的领先优势。

  产品迭代升级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跟运输场景有着莫大的关联。随着中国高等级高速公路的建成,公路运输发生很大变化,快递快运和高速干线物流效率大幅度提升。国内的干线物流特别是快递平均时速已经到了82-85公里,快递快运公司平均运行里程每年已超越了30万公里,甩挂运输的客户每年单车的运行里程更是超过50万公里。在中国,不仅重卡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也实现了仓库到仓库、站台到站台、机场到机场、码头到码头的公路运输。

  有一组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重卡突破100万辆,工程车占了45%,公路车占了55%;2022年,公路车(载货车加上牵引车)占了90%,工程车只占10%,公路车面牵引车超过了50%。

  正是基于对行业发展形势的掌握,潍柴加大对公路运输市场的投入,从2021年开始潍柴投放的H和T系列发动机,在所有的细致划分领域下大功夫,对比国际竞品,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从长期的实车验证结果来看:平原高速、综合路况、山区任何路况下,潍柴发动机的油耗都至少比国际同行低两升,比如平原高速,国际大品牌达到30升,潍柴发动机能降至28升以下,燃气发动机百公里气耗低1.6到1.9公斤,优势更加明显。

  国内与国外市场之间,大功率与更大功率产品之间,新能源产品与传统业务之间,潍柴在基于市场找一个平衡点,接着进行业务互补。

  今年前三季度,潍柴发动机的直接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40%,海外销量约7.7万台。据介绍,潍柴H和T系列的发动机,国内外同步布局,由于海内外排放标准没做到完全一致,开发仍然是从国内起步,产品目前主要出口东欧、中东、东南亚区域。

  不仅如此,不同国家标准不同,欧洲的重卡车况总重是40吨,美国的车况总重是36吨,中国重卡六轴车车况总重49吨。路况不同,中国有40%的国土面积海拔在两千米以上,欧美平均的海拔都没有超过一千米。所以,美国以13升和15升为主,占比五五开,欧洲以13升为主,中国路况应该以15升为准。

  基于上述考虑,近两年潍柴陆续推出了13升机、14升机、15升机,为中国重卡客户特别是在复杂工况、山区工况下,提供存在竞争力的选择。

  不仅如此,大功率市场上占有率的持续提升,对保证潍柴发动机业务的盈利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新能源成为行业发展风口,潍柴新能源动力布局和潍柴的传统业务已形成互补。目前,潍柴在纯电动、燃料电池方面也做了大量投入,建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并为下一步的产品上量做了非常完备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