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经济澎湃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 2024-03-04 03:45:16    作者:米乐体育m6


  2021年4月,习再次视察广西时,进一步强调要“全力发展向海经济”。

  《桂刊》——图解广西热点、品味新桂生活。《桂刊》以解构类的长图形式,用图表解析广西经济、生活、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热点事件,帮助八桂网友了解该热点事件对自己工作、生活的影响。

  2022年全国海洋日主场活动在广西北海成功举办,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全国掀起了一股爱海、护海、亲海、向海的热潮,向海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形成。

  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级炼油厂夜景全貌。该项目总投资151亿元,每年可向西南地区供应830万吨汽油、柴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等燃料,以及90万吨聚丙烯、芳烃、苯、甲苯、混合二甲苯等石化产品(可用来生产塑料制品、橡胶、合成纤维等),是北部湾临海工业标志性工程。

  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由中国500强企业上海华谊集团投资700亿元建设,为目前广西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主要生产氢气等工业气体,丙烯、烧碱、聚乙烯等化工产品,延伸发展丁辛醇等精细化工品和高性能材料,为冶金石化、电器制造、塑料管材、食品加工等行业制造提供基础原料,建成后年产值可达650亿元。图为基地生产区。

  北部湾海域已成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图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

  在全力发展向海经济的同时,广西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近岸海域生态状况总体趋稳向好。黄庆坤 摄

  2017年4月,习视察广西时提出“打造好向海经济”。2021年4月,习再次视察广西时,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向海经济”。

  6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政策措施、战略规划、制度机制和理论研究上全面系统发展向海经济,推动建设海洋强区。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广西沿海、沿江、沿边,区位优势显著,生态禀赋优越。

  这里有4万平方公里海域、1600多公里海岸线多个海岛、十多个港湾;这里有我国四大渔场之一的北部湾渔场,矿产、油气、旅游、海洋能资源丰富,为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要素保障。

  进入新时代,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发展,让颜值有价值、资源变资本,是摆在广西面前的答卷。

  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的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实施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开拓创新,系统推进向海经济发展,推动广西加快构建向海发展新格局。

  “一核引领、两区联动、五带支撑”的向海经济发展空间布局逐渐清晰。即,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为向海经济核心区;玉林、贵港、崇左3市为拓展区,柳州、桂林、梧州、百色、贺州、河池、来宾7市为辐射区;建设沿海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带、边海联动经济带、桂东向海经济带、平陆运河经济带。

  在广西,向海经济北部湾先行区、区域特色现代化重要湾区、向海通道产业集聚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高地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

  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自治区组织44个部门和14个设区市人民政府开拓创新,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向海产业壮大、向海通道建设、向海科学技术创新、向海开放合作、海企入桂招商和碧海蓝湾保护”等六大行动,实施一系列向海经济重点项目。良好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顺利推进和完成,有力地促进向海经济总实力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广西海洋局积极探索建立向海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体系,创新开展向海经济统计核算研究,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向海经济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023年,《广西全力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即将启动实施。计划到2025年,力争全区向海经济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5%。

  统计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广西全区海洋生产总值由1377亿元增长到1828亿元,年均增长7.3%;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向海经济核心区四市GDP从6562亿元增长到9089亿元,年均增长8.5%,高于全区GDP增速。

  6年来,广西向海经济总实力慢慢地加强,向海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新引擎。

  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等向海传统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积极地推进“蓝色粮仓”“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建设,防城港渔港经济区成为首批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沿海渔港经济区。2022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分别排全国沿海港口第8位和第9位,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排全国前十沿海港口第1位。海铁联运班列已覆盖中西部17省(区、市),班列年开行量从2017年的178列增长到2022年的8820列。北海海丝首港、银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运营。

  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向海新兴起的产业加快发展。防城港红沙核电二期3号机组完成并网发电,防城港和钦州实施27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中伟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在钦州打造全球最大高端锂电池前驱体制造基地,玉林广西时代锂电中铜箔一期建成投产,中船钦州基地实现北部湾地区船舶出口订单零的突破。

  “千亿级”临港临海产业聚集发展,积极打造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三千亿级”临港临海产业集群,2022年北部湾经济区石油化学工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广西临海临港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态势。

  到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重点片区开展驻点招商,组织重点园区、企业赴北京、西安、深圳、杭州等地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举办“投资广西—2022年向海经济产业招商推介会”……2022年,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向海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3584亿元,同比增长14.2%。

  广西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中国(广西)一文莱渔业合作示范区等一批“走出去”重要平台。快速推进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建设,举办中国一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加快建设,中马“两国双园”钦州产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园区金融创新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试点业务成功落地。2022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边民互市贸易额居全国第一。

  “广西今年将加强北部湾港口等港航基础设施建设……”2月28日,“广西构建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全方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通达和服务能力”新闻发布会召开,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建设再提速。

  广西是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广西向海通道网络不断完善。

  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加快建设。钦州港区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北海港铁山港东港区和防城港企沙港区大型泊位、北海邮轮母港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截至2022年底,北部湾港拥有生产性泊位276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03个,比2018年多了20余个。

  贵阳至南宁高铁、天峨至北海高速公路(天峨至南宁段)等一批陆海联动通道的铁路、高速公路项目快速推进。

  总投资727亿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二期、柳州柳江红花枢纽至石龙三江口Ⅱ级航道、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红花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等一批江海联通项目快速推进。

  防城港机场、贺州机场、桂平军民合用机场、百色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协调加快推进。南宁机场改扩建工程持续加快推进建设;南宁机场公共货站二期项目主体已完成竣工验收。

  2020—2022年,共推动实施陆海联动、江海联通、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空港出海通道建设重点项目超73个。

  近日,我国首套海洋哺乳动物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在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在连续100多天的运行中成效初显。期间该系统共监测到海洋哺乳动物声学片段1000多条,实时传输至儒艮保护区智慧化监管指挥中心,为海洋动物调查和保护提供了现代技术支撑。

  6年来,不仅是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成为向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自然资源部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在北海市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民汉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自然资源部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打造广西海洋科技创新生力军。

  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海洋科教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合作,着力提升广西海洋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

  加快引进和培养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2022年北部湾大学引进水产养殖、海洋生物、船舶与海洋工程、物理海洋学等专业高层次人才55人。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部湾大学4所本科高校加强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共开设有海洋类本科专业7种11个布点。

  北海市创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项目累计新增发明专利205项,新建企业研发中心9个。全区累计获批建设21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2022年共下达海洋领域广西科技计划项目47项,资助经费7647万元。

  北海星天科技有限公司全海深系列测探设备以海洋信息技术和高新装备为主营方向,在浅水精细化测量领域形成了系列装备成果与技术指标。

  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培育的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对我国建立具有自主产权的对虾种业、促进我国南美白对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广西小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从育种、养殖、提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是全球首家以商业模式生产富含EPA藻油的企业……

  下一步,广西将继续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打造强大海洋科技核心。面向向海经济主战场,提升涉海科研教育机构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022年12月9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广西主题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介绍和展示了广西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在中国角广西主题日展览现场,广西展示了森林、草原、岩溶、湿地、海洋等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ECO。

  6年来,广西积极推进“蓝色海湾”等一系列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科学开展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构建了以海岸带、海岛链和自然保护地为支撑的“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不断的提高了海洋ECO的稳定性和恢复力。红树林整体呈现自然增长状态,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境质量不断的提高,近岸海域生态状况总体呈现趋稳向好态势,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北部湾海域已成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布氏鲸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江豚等多种珍稀海洋生物,海豚欢跃、鲸现涠洲、候鸟成群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欣欣向荣的壮美盛景已成广西海滨独特风景。

  广西海洋生态环境持续保持优良。2019年以来,共获得中央资金14.94亿元在沿海三市实施7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累计完成整治和修复滨海湿地面积554公顷、岸线年以来,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累计营造红树林347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27公顷。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自然资源部将之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海洋生态修复中国案例向国际自然联盟(IUCN)推荐。南流江、钦江等入海河流整治效果明显。2022年直排入海排污口监测排放达标率为98.6%,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2022年全区入海河流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94.5%,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优于国家考核目标(≥92%)要求,广西区近岸海域水质连年考核均为“优”。

  2023年,广西将重点开展美丽海湾建设行动。实施陆海污染统筹治理,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升海洋依法治理能力,建设北部湾美丽海湾,打造人海和谐、绿色发展的海洋生态文明广西样板。